拜科技進步之賜,現在不管是住在世界上那一個角落(中華民國的部份邦交國除外),只要能夠搭一條電話線,或是能裝上一顆小耳朵,全世界的即時新聞就能透過網路及電視來到我們的面前!
想到1988年剛自台灣移民來澳洲的時候,想看台灣的節目,都得靠親戚朋友在台灣錄好再帶過來,跟現在只要在家中裝顆耳朵就能同步收看台灣的電視節目,雖然台數有限,已不啻為天壤之別了。
但凡事似乎有一利必有一弊!就在我們享有與台灣同步看即時新聞的同時,也共同分享了台灣特有的新聞文化。
台灣的新聞文化不需要我在這裡多加闡述,我想每個觀眾心中都有一把尺!我只是受不了說上個禮拜只要轉開台灣電視,眼中看到的都是「連爺爺,您回來啦」的相關新聞,而這個禮拜只要一打開台灣電視,則都是要「倪好走」,再加上一個不知道是到對岸搭橋還是過橋的「宋爺爺」,彷彿台灣除此之外並無大事。
好不容易聽到說我們阿扁總統要上節目接受專訪,但可惜他上的兩台在澳洲都看不到,只能透過東森新聞台看到片段的訪問。
而阿扁總統在接受完訪問後,意料中的,受到了許多的批評,尤其是來自綠營方面的批評。
不可諱言的,連宋的大陸行,的確給台灣媒體帶來了一股大陸熱,而胡錦濤選在國代選舉前夕,接連接見了連宋兩人,也間接的為國親在這場選舉中起了加持的作用,也主導了台灣政治議題的走向。
因此,阿扁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手,並且是由自己親上火線直接面對人民,不失為一個扭轉乾坤的高招!
在阿扁出手之前,台灣社會正因為連戰的大陸行出現嚴重的兩極化現象!當統派為了連戰能踏上中國而歡欣鼓舞之際,獨派則是氣得跳腳!426機場暴力衝突的那一幕謬劇中,就見到兩邊的基本教義派在機場亂成一團,讓台灣在國際上貽笑大方,而老共則在一旁竊笑。
統獨基本教義派的爭吵,隨著連戰的行程乃至於返台後,一直持續下去,把整個台灣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也讓大多數的中間選民苦不堪言無所適從!
因此,眼見著大多數選民因社會紛亂不休而對國代選舉甚至於政治冷默以對,阿扁總統不失時機的重新闡述他的新中間路線,不但有助於台灣社會息亂止紛,也令人對阿扁總統的政治手腕刮目相看。
其實阿扁總統在兩次專訪中,大部份的內容都在談他執政治國之難,而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為他想一想,自從他當上總統以來,對內面對著朝小野大的國會、兩個逢扁必反的在野黨、一個常常拿翹的友黨、一個以太上皇自居的前總統以及一個被撕裂的社會;對外則夾在一個會收保護費的國際條子跟住在隔壁的新興黑社會老大之間!怎麼能不左右為難呢?
所以,對阿扁來講,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內要讓台灣內部止息紛爭,對外要讓台灣能安全的周旋於美國跟中國之間!而新中間路線恰好提供了阿扁後續行動的理論基礎。
「新中間路線」,是現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在1997年英國大選時,運用英國社會學大師紀登斯「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的理論所演化出來的政治理念,意圖在政治光譜上脫離傳統的左右包袱,汲取各自精華,為英國找出一條新的道路。
憑藉著「新中間路線」所帶來的高經濟成長及低失業率,布萊爾在上週的大選中,雖然背負著對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誠信問題,還是有驚無險的三度連任首相。
台灣的政治光譜一向不是以左右而是以統獨來區分的,但這並不影響「新中間路線」的實行,阿扁對內需要超越統獨爭議,不為統派挑釁,也不隨獨派起舞,對外則必需自立於美中之間,在可能的情況之下謀取台灣最大的利益。
阿扁總統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執政的艱苦大家有目共賭,但從兩次的電視專訪中可以看出,阿扁總統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政治碰撞後,又走回了「新中間路線」,相信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會是對台灣最好的選擇。
在這裡,我們也要跟阿扁總統說一聲:「歡迎回到『新中間路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