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一場難堪的外交敗仗



一場由菲律賓將台灣籍嫌犯遣送到中國而引起的外交事件,在馬政府倉促應戰、錯誤評估及長期的外交不作為下,終於演變成了台灣在國際關係中一場比當年陳水扁迷航之旅更難堪的外交敗仗。

如果我們從頭檢視這起事件從發生之初直到目前的發展,可以看出馬政府在外交及國際政治上犯了戰略上的錯誤,而在這起事件上則又犯了戰術上的錯誤。

就戰略面來說,繼李登輝時代的「彈性外交」及陳水扁時代的「烽火外交」後,馬英九提出的「活路外交」以「外交休兵」為最高指導原則。在表面上似乎緩和了兩岸在國際間的鬥爭,但卻也宣示著台灣已放棄對自己主權的宣示!

在李、扁時代,不論是彈性外交還是烽火外交,都在跟國際社會宣示著台灣做為一個民主自由的小國家,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強大壓力下,爭取生存及認同的決心。

台灣當時的決心與努力,讓台灣在以實力掛帥的國際社會上爭取到了同情及部份的認同。也讓許多國家即使礙於中國的壓力無法在外交上承認台灣,卻能在實質上提供近乎官方的待遇。更有許多民間友人願意在各個重要場合為台灣發聲。

但自從馬政府開始「外交休兵」後,這一切行為忽然都成了多餘。當國際社會上看到連台灣自己都已經服膺於「一個中國」原則時,所有的友人都失去了原本支持台灣的立場。

可以說在外交戰場上,馬總統還不等中國將台灣逼到牆角時,就已經自己先到牆角罰站,期待能以此換來中國的善意。但事實上,當台灣在外交上幾乎是不戰而降的情況下,中國卻仍是毫不鬆手的步步進逼,誓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形塑成中國的地方政權。

除了戰略上的錯誤外,馬政府在處理這起事件時也完全沒有章法,毫無戰術可言。先是無法掌握菲方的行動,事發後又將一件可責成亞太司長處理之事,先由外交部長上陣,繼而有行政院長放話,最後還讓總統出面遭受羞辱。這種不但不知彼也不知己的做法,實在不禁讓人質疑台灣是否還有外交能力可言?

這一整起事件,中國實為始作俑者。但在馬政府將兩岸關係至於外交關係之上,並服膺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台灣除了唾面自乾外,實在也不知道能再做些什麼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