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增加工資不如增加機會



行政院長張俊雄日前宣佈調漲基本工資9.09%,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勞資雙方不同的反應。雖然說行政院在宣佈此項政策的同時,也宣佈將提供包括對企業融資及補貼等五大配套措施,但到目前為止,皆未得到勞資雙方的正面回應。

一個原本立意良善的勞工利多政策,由於推出的時機點錯誤,在目前的經濟環境底下卻可能會使得勞資雙方兩敗俱傷。因此,如果不將台灣的經濟從結構面來加以改善的話,光推動調漲工資這種鋸箭療傷式的政策,只會使台灣淪入經濟上的「通脹-調漲」惡性循環,讓社會長期處在高通脹、高失業率的停滯型膨脹(Stagflation)中!

過去十年來台灣的薪資所得沒有如世界其他經濟體一般的上揚,反而與十年前相比更有下降的趨勢,似乎是最近許多嬰兒潮世代出生的社會中堅份子的感慨。

當然造成這個現象有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原因,政治上包括:政黨惡鬥、政府效率不彰及意識形態治國等因素;再加上中國大陸崛起所產生的磁吸效應和台灣許多產業無法升級或轉型等等,交互作用形成了台灣現今的經濟停滯。

雖然也有人認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在全球分工中還是維持了一定的角色,更在電腦硬體及資訊產業等項目中成為其佼佼者。但是反過來說,這是否也顯示出台灣的產業結構失衡的一面?政府政策過度照顧並依賴一個產業的同時,是否也壓縮了其他產業應該分配到的社會資源呢?而這種失衡的產業政策卻也是造成台灣現今M型社會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很不幸的,在過去幾年中,民進黨政府在經濟政策上仍習慣於短線操作,讓人看不出有全面性的思考!而一個以偏左思想為指導的政府,在執政七年中卻也無法將社會資源透過公權力來做一個公平、均衡的分配,實在也暴露出民進黨政府無能的一面。

以如今的經濟情勢來看,基本工資的調漲,美其名曰是對勞工的利多,但會以基本工資計薪的產業卻大多是在產業結構中弱勢的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相較於產業中高端(High end)的高科技產業和金融業,這每小時增加的幾塊錢可能會是他們「無法承受之重」!

因此,與其推出調漲基本工資這樣的政策來強迫企業買單,但卻將台灣經濟推向可能產生的膨脹性蕭條並加深M型化社會鴻溝,倒不如想辦法將台灣的經濟國際化、開放化,並重新檢視產業結構,協助傳統產業升級及均衡發展。就如一句古老諺語所說的:「給人魚吃,不如教人釣魚」,面對著目前結構性的經濟和就業問題之際,政府與其增加基本工資不如想辦法增加機會吧。